设为首页 | 添加到收藏夹 您好!今天是 
人才中心 | 行家博客 | 技术论坛 | 联系我们 
  企业联盟专栏  
  绿能孙金世关于在大、中城市市郊建立新农村试验区生态农业良性循环模式的建议  
发布时间:2011/12/7 15:35:51   
  

关于在大、中城市市郊建立新农村试验区生态农业良性循环模式的建议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孙金世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周静茹
绿能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董事长:张天瑞  董景荣

2011年12月7日

一、       新农村实验区应走生态农业之路
 
      环境与资源的发展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十分关注的重要课题,在农业领域中人们愈来愈强调和提倡持续性农业的发展,重视防止农、林、副、渔业的环境退化,资源浪费乃至荒芜,并努力争取更加符合可持 续发展和对环境无害的要求。
 
      我国政府在“2010年远景规划”和“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中都将发展生态农业,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放到了重要位置。中共中央十四届五中全会“建议”中再次提出了“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又重申了这一思想和方针。
 
      持续农业的主要目标有四点:一是持续稳定增长的劳动生产率,二是持续稳定增长的土壤肥力,三是健康协调的农村生态环境,四是资源  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从国土整治、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角度出发,建立“高产、优质、高效、持续”的新农业模式是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总趋势。我国政府提出的“高产、优质、高效”的新农业方针也是符合这一发展潮流和趋势的。
 
      农村的发展是一个涉及众多范畴的战略问题,其中发展农业生产则与农业生态系统紧密相关。
 
      农业生态系统是由地质、水文、气候、植被、土壤等各种自然要素构成自然界与人类从事的以农、林、牧、副、渔为主的社会生产活动的复杂的综合体。各种因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不间断地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在诸多因素中,土、水、肥、能四项资源的综合协调,是保障农业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实践证明,土壤结构破坏,地力下降又与水资源、肥能、能源的失调和短缺密切相关。特别是过量使用化肥导致土壤中有机质减少,土壤板结,抗风蚀和水蚀能力降低,地力下降直接影响农业的持续发展,成为“两高一优”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将这四种资源纳入一体考虑,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的必由之路。实质上,将光、热、水、气、肥、微生物等协调地注入土壤这一综合体,是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
 
      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的提高,意味着不使一些物质或能量过速和过量积累,形成所谓的废弃物,而是要合理的调整生产过程中的相生与相斥关系,使一个生产过程中的排泄物(废弃物)转换为另一生产过程的输入物(原料资源),从而实现农业生产的无废弃物过程,即现代的循环经济模式,亦称生态经济模式。
 
      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一切物质都是资源,物质是不灭的,它只有形态的变化,而无本质的改变。农业废弃物的概念,是生产动态过程中的一个相对的物质转换形态,一切物质均可采用科学合理的转换途径,使之成为人类赖以生存的有用资源。
摒弃“废弃物”观点,是现代农业生产的一个重大观念转变,它必将引起人们重新思考和改变现有的农业生产工艺路线,从而实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两大目标。
 
      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农民奔小康目标必将面对增加产量、改善品质、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经济效益、保护生态环境的问题。为避免走弯路,并从国内外农业发展中吸取教训,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农业生态良性循环系统。换言之,新农村实验区的农业健康有序发展,提高新农村的造血机能,引导农民致富,走生态农业的道路是适时的、适宜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二、       新农村实验区生态农业方案设想
 
      国内外多年的农业生产实践和示范工程建设的经验证明,为了健康持久的发展农业生产,必须以生态农业为总目标,多种农业、产业互补、资源互补为依托,以开发沼气能源和其他可再生能源为纽带,实现资源开发利用的系统性和相关性的高度统一。建立农业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系统应该严格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全方位的调动生态系统的功能。经济效益的观点无疑是发展农业生产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农民全面奔小康的目的所在,但违背了自然规律,开发就有可能变为对自然的掠夺和破坏,经济效益就会变为短期行为,某种程度上就会失去它的意义。总之必须依照科学发展观制定可行方案。
 
      从生态观点出发,建立种植——养殖——加工——沼气——肥料等各个生产环节相关联的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模式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五环产业生态农业循环模式,是农业生态系统全部功能(生物生产、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中生物生产基本功能的体现,是直接或间接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都是太阳能量的转换形态。该模式既充分发挥了物流与能流的最大潜力,体现了各类资源的和谐整合、优势互补,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同时又美化、净化了环境,实现了零排放目标。
 
      实施种、养、加、沼、肥五环产业并举的模式,是一种变单环技术为链条、网络技术,集大成于一体的综合开发利用资源模式,是缓解水、肥、能资源短缺,发挥和完善资源互补效应和增值效益的有力措施,是实现可持续农业四项目标和实施农业产业化的有效途径。
从经济观点出发,发展农业生产应是面向市场,以商品经济为导向,同时为了使各项资源开发增值,又必须多层次、多功能、高效率的对资源加以转换和利用,使物尽其用,形成农业生产的无废弃物过程(资源化过程),从而获得最大的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同时达到近期和长远利益的统一,扩大积累,增加农民收入和国家财政收入。
 
      从长远角度出发,为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形成规模化生产,才会有规模效益,建议采用以自然村为单位的生态农业模式和采用集约化养殖场综合利用资源的模式,改造和建立集约规模化牛场、猪场、鸡场,同时建立相应的饲料种植和加工基地、利用畜禽粪便走大型沼气发酵及工厂化生产沼气和大中型秸秆气化的道路,沼气和秸秆气化气用作生活和生产燃料,节省常规能源,缓解农村能源短缺的矛盾。沼气和秸秆气化气发电和锅炉燃烧余热用来加热发酵原料,从而又能提高沼气发酵装置的产气量,发酵后的残留沼液又可加工成商品有机复合肥料和饲料添加剂。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既经济又合理的、完整的、多层次、多功能循环系统,使农业生态环境趋向良性循环,促使农业产品向商品型经济过渡和发展,综合效益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
 
      目前我们正在北京、河北、江西、新疆和内蒙等地进行示范,引进资金、技术和设备,在河北固安县宝生养殖场和江西省南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内蒙古塞飞亚集团公司等地实施“五环产业工程”模式,调整农业的产业结构,合理安排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养殖业、加工业、能源和肥料生产,即:以种植业为基础,养殖业为龙头,沼气再生能源为纽带,加工和肥料产品增值为驱动力,切实保证多种产业效益互补,带动农业产业全面合理发展。
 
      建议各级政府,在近期内,因地、因时制宜地建立若干个以高科技为依托,各具特色的生态农业示范点,全面展示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的优化组合与集成,凸显现代化科技、工程新理念——生态工程、能源工程、信息工程、经济与管理工程互融、互动、互为一体(简称五E工程)以期达到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产业化——商品化目标。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建成后,重点还要认真抓好科学管理,完善设施配套,提高人员素质,切实抓出实效。为实现系统的总体目标——可靠的能源、水源和肥源保障,持续高产、优质、高效,必须依据系统各环节的相关性,地方的技术经济条件及资金的投入力度等做出统筹规划,滚动的分期、分步有效地加以实施。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孙金世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周静茹
绿能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董事长:张天瑞  董景荣

2011年12月7日

薇藻技术
垃圾发电技术介绍
韩国利用垃圾发电节能效果显著
东北首个垃圾填埋沼气发电站并网发电
厦门后坑垃圾发电厂年底试运行
淮安启动首个焚烧垃圾发电项目
郑州有望年底实现垃圾发电
福建城乡三年内将建二十个垃圾发电厂
学术交流
绿能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专家孙金世沼气工程商业化...
沼气专业委员会主任屠云章对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建设...
绿能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的俞总在全国大中型沼气工...
学术交流
知名企业
桓台沼气池催生“生态庭院”
筑绿色大坝建生态家园
“太阳能沼气生态家园示范村”落户林芝
新野:沼气催生生态家园
生态农业惠万民
农村生态文明----正安模式
农村沼气构筑我国农业节能减排重要平台(图)
专题论文
专题论文
用户名:
密  码:
 
企业联盟专栏
绿能孙金世关于在大、中城市市...
战略性合作伙伴
 
搜索:
  企业 产品
工程设计
工程施工
设备制造
沼气池
沼气灶
沼气灯
净化器
脱硫剂
专用阀
管道件
沼气发电
发酵粉
专利转让
技术培训
密封剂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在线留言 |  博客专区 | 论坛专区 | 网站管理
版权所有:国际国际沼气网 主办单位:中国能源研究会农村能源专业委员会  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沼气专业委员会
承办单位:绿能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创作:绿能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0005828号